上映日:2012.09
主要演員:山下智久/ 榮倉奈奈/前田敦子/知念侑李/大野絲
日本傑尼斯偶像山下智久將在新日劇中挑戰送行者角色,演出繼承過世父親經營的殯葬公司老闆,專門處理警方轉來的殺人案件死者遺體。

劇情:
該劇講述的是在工作上自我意識過剩、極易忽略周身的人情世故的男主角井原真人(山下智久 飾),一直很討厭自己家中經營喪禮承辦的生意,但是在父親突然去世之後有所感悟,決定繼承父業,從頭開始。
真人肩挑起家人的生活,開始面對自己的生活態度。兄弟姐妹間也由最初一團散沙的家漸漸團結了起來……
從此男主角的一家五兄妹便開始了經營葬禮屋的日子。此等設定大體上有點像當年紅極一時並被提名奧斯卡的日本電影《入殮師》,從劇名便可以看出,即使是葬禮也要用心去完成,讓死者的家人真正地感受到悲從中來,有的放矢,以這種傳統的送葬方式,來保護著已逝之人的品格和其家人們的真實感情。
而同時在劇中設定了榮倉奈奈飾演的警察角色,她的任務是調查每集中的逝者的死因,這從另一方面也幫助主角一家更深入地了解逝者的心境。所以這是一部用獨特的方式和角度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牽系的電視劇,其中也不乏男女主角的愛情以及男主角一家的兄妹感情(因為五兄妹各自有不同的個性和經歷,所以家庭關系這條線著實還有很多戲份要講述),所以與其說這是一部以職業為重心的電視劇,不如說是一部以情感為重心的電視劇。從演員的演技來看,山下智久的確很努力地在詮釋這個角色,
而五兄妹中其他四位演員分別是反町隆史、知念侑李、前田敦子和大野ITO,都是頗具人氣和關注度的演員,想必關心他們在劇中的表現的Fans也不在少數。所以說,這部電視劇滿載著各種元素和優勢,可看度很高
- ********************************************************
剛決定看此戲時,心裡還有些著墨,必竟這是生死之戲,誠如戲內所言,會不會晦氣?
但略看了第一集就覺得好看,體會到這是人生必經之路,並不可怕,而且對於所愛的人
要及時表現愛,以免後悔
個人覺得禮儀師若是以真誠,認真的態度去做,那麼它是一份偉大的工作
EMILY的觀後心得:
生命的意義是在那裏?!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是一步步邁向死亡為終點,只有時間早晚而已。是不是讓人覺得人活著沒有樂趣?!有人說人是為了尋找愛而活著,可以為了愛而生,為了愛而死,為了瞭解愛的意義而生存在這世間。而愛以多種形式存在於你我之間,如夫妻之愛,手足之情,養育之恩,朋友之義,乃至對社會責任之誠與家國之忠,種種不同的情感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先人云 :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句話說的才是最正確的,為了人類這物種的存續,我們活在地球上,依達爾文的進化演論,我們會進化,會隨著地球而演變,會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最終說不定會走向滅亡成為地球歷史中的一個曾經存在過的化石與遺跡。我們所留下過的足跡,經過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後,說不定都消滅崩壞於歷史的長流中而不復見。不過,未來太遙遠,現今面臨到地球的生存環境劇烈改變,這才是迫切壓迫人類生存的重大危機,是地球與大自然的反撲?還是人類自作自受必須接受的必然考驗?又或是世界末日真的來到?每天每天,我們都在質疑自己與了解這個社會的運轉而努力生活下去。世界上有許多人,都在努力地活著,努力地想明白自己誕生在這個軀殼裡的意義?努力地想了解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地球,居然有六十幾億條靈魂同時存活在不同身體之中?大多數人的一生終究還是很狹隘地想著,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我到底追求什麼?而幸福的定義是什麼?人活著又是為了什麼?死了又有什麼關係?不斷地質疑,不斷地逃避,不斷懦弱順其自然地活下去,然後堅強面對自己生命的終結,就這樣走到人生的最終。
探討喪禮文化的議題,在現今越來越文明與人類智慧高度正面教育化後,不再是人們避談的話題與行業。就如此現今社會所感,我們可能被民俗與文化制度的潛移默化情況之下,配合經濟消費的活絡與帶動,進而使人的一生,自然而然分成了許多儀式去慶祝與紀念。除了古代的時令節慶,讓人們在枯燥單調的農業社會裡,增添了許多歡慶的意味,更讓商業與經濟活動更加熱絡與互動,日子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習俗成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傳統。現今,不只是為了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及消費意願,所以在每個人的各個人生階段,開始有了更慎重而更正式的儀式與慶典來落實,充分表現出人類對於追求歡欣的同樂與共鳴,對傳統的敬畏與傳承遵從之心。
我常常跟朋友說,喪禮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人死了,什麼都沒了,靈魂趕時辰去投胎(下地獄,償世間債)或修行(去西方,上天堂,找真主等等所信奉的宗教領袖報到)去了,當下那還有空理這人世間所拋下的軀殼?!如果真的茫然不知何處可去,家人與親朋可以在一旁提點一聲,讓他有歸去可安處之地。所以,喪禮是最後一次,給所有認識這位往生者的親朋,緬懷與真正接受往生者已經離開人世的一個儀式而已。當儀式要舉辦時,大多數人都是處在震驚與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倉促地找殯葬業者處理安排後事,接著在最終儀式等待行進中,悲傷與麻木同時不斷在心中交織著。一群同樣失去至親的人一同傷痛,痛苦似乎減少了些。但揮之不去的,依舊是喪失親人的哀痛,那種痛,從種種相伴至今的回憶裡,清晰而無法抹滅地深刻印上心上,印在腦海裡,忘不了也放不下,成了永恆的刻印與悲哀。時間只是淡化了刻痕,但是永遠也抹不去那失落的悲傷。喪禮,是最後一次跟往生者道別的機會,讓自己真正接受往生者已離去的事實,再多的過往,在這一刻都成了過去,成了記憶裡的回憶。他,永遠也不會和你對話,和你談心,陪你走過喜怒哀樂的時光,與你一同往前走。他,真的放下你離開了世間。而活著的人,不管是否是覺得時間到了,又或者是惋惜與不捨,終究還是要接受,還是要放下,還是要繼續活下去。
當儀式開始時,最後一次看著他的臉,那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是如此冰冷而陌生,彷若這世間的苦痛喜樂,都已遠離他身旁。他走了,只留下跳脫不出七情六慾的我們還苦苦掙扎與留戀,在這儀式中告訴自己,我至少圓滿了他的一生最後一件事,希望他能無牽無掛的離開,不要跟我們一樣捨不得,一樣悲傷。但是,實際在喪禮上,悲傷是留給有失落感與依賴感的人。如果沒有這種感受,那這只是一場義務上的形式而已,徹底地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讓他人好批評是否有合乎孝道,合乎情理,合乎世俗觀念。
當儀式結束後,以台灣人的做法,感覺像是停止回憶往生者過往的時刻開始。表面上來看,大家都接受死亡這件事並徹底替往生者完成了人生的最後一件事,有著懷念與盡完孝道(圓滿禮俗)之感 ; 但實際上,中國人傳統還是將悲傷留給自己,不願輕易表露出軟弱的一面給他人看,看似無感其實個人點滴在心頭,無法說出口也不知該向誰訴。過去的種種,今日都放下了,再計較都是多餘,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我們總是在最親近的人離世時,才發現到他對自己的重要性與依賴性。然後,在領悟的當下,他已經遠離了。在失去重要的家人,那時才真正明白彼此之間的深刻感情,是如此強烈地連接著。
流淚,並不是不好的事,該悲傷的時候請盡情悲傷,想痛哭的時候請不要管他人眼光放聲大哭,能為重要的人表達出喜怒哀樂,是件令人感到感動的事。在這一刻,請接受自己的傷痛與不捨,然後真正放手讓他離去更美好的地方,即使那個地方你到不了,請同樣地為他祝福與祈願,願他遠離苦痛與傷悲,幸福的在遠方(另一個世界)生活。未來的人生,我們還是要繼續走下去,記得去完成自己的想望,努力地活在當下,過著兩個人份的生命,好好地走完這一生。偶而。夜深人靜時,慢慢地回想起你記憶裡的他......喜,怒,哀,樂,他曾跟你一同活著,他活在你的記憶裡,永遠真實地存在你的回憶中。
說起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世間上最殘酷的喪禮。本該由晚輩做的事,竟是讓長輩承受這不該承受之痛......那種哀痛無以言表,但又不得不強忍傷痛堅強面對,一肩擔負起後事的責任。當一個年輕且蓄勢待發的青年,正要展翅高飛的時刻,因意外或疾病帶走了他璀璨的生命,父母的憂傷苦痛像是活生生從他面前割下一塊心頭肉似的讓他們痛不欲生。而此刻能堅強挺過去的父母們,通常都是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只是有人提早離席而已,只是這場宴席已不會再有機會再來一次,更不可能是相同的人物到場。
說起孤苦無依獨身一人面對死亡的人,那種孤單,不是一個人所願意看到的結果。只能說他是最後被留下的人,這不是任何人的錯,這是命運。而舉不舉行喪禮,已經是無關緊要之事。是否還有在世的人還記得他?有人需要透過喪禮來替往生者人生劃下句點?這一切,都已經是不必在乎的感受。
喪禮,是盡量撫慰喪家親屬的悲傷,最後和往生者道別與緬懷往生者的儀式,藉此可以舒緩親朋的悲傷,最後一次分享與暢談對已逝者的事蹟與生活點滴。大多數人的悲傷,慢慢變成相互扶持的力量,走過喪失至親的傷痛。送走往生者的最後一程,也是最後一次的家族活動,替他的人生畫下完美的句點後,活著的人們,更要重新開始新的人生。接受一個從此不一樣的生活。
對於死亡的課題,我並不諱言,因為這是人生必經之事。有些人會先做好準備,有些人則是順其自然遇上之時再說。歸根究柢,是國情與民風使台灣人不敢也無法與他人或長者談論這個話題。這種話題太過敏感,似有暗示或是交代後事的意味,多數人都避談,但是卻忘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莫過於喪失至親至愛之痛,而一籌莫展徬徨無所從的失落感,就是因為衷心的哀傷而無法落下正確的決定。擔心現在沒有他的日子,害怕未來要如何走下去,這都是因為我們無法接受至親離去的哀痛的表現。如果可以,我還是會希望告訴家人,關於我的一些後事該如何處置,其實不用想太多太複雜,簡單節約就好,不要因為太愛我而傷心傷身,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這樣對我而言,才是我最大的幸福與快樂。離開你們是迫不得已,緣分已盡,但請記得,我最完美的人生終點,是見到每一位都健康活著,永遠用正面的力量向前走。將來,或許是來世,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再另一個國度裡相會吧。
我寫過很多次遺書,以前是年少不懂事,字裡行跡裡全是埋怨與失望,想一死一走了之免得再受這些無謂的折磨與批評。後來,則是因身體因素而萌生寫下一些處理身後事的短篇隨筆文,當然,都是寫些旁枝末節的些微小事,根本像是在寫家書整理雜物的感覺。最近一次,則是因為住院開刀,擔心自己無法從麻醉中醒來,以及身體突發狀況導致離世的話,所以我認真的寫了遺書。很高興我派不上用場,因為我從疼痛與寒冷中醒過來,身體的沉重與激烈疼痛之感,讓我徹底感受到我活著,我存在的這個事實,我還是受限至於這個軀體,這個國家,這個世界,這個地球。因此,你們還不小心偶爾看到我寫的文,因為我還活著嘛。
我曾經想過,在生命的最終一刻,那時心裡會想什麼?!是想著脫離身體的痛楚,還是神識已散,離體突然,感官與感覺都消失了,仿佛虛浮在無邊無盡的自然界中,意識逐漸漂移,無知,無言,無聽,無視,無感至麻木蔓延,跳脫了人間界。活著的時候,呼吸很沉重,心跳很真實,四肢如重物般緊縛住靈魂。當離去那一刻,身軀與靈識分離的那一刻,是陰陽兩界更強力拉扯間的拉鋸戰,如果執著與放不下世俗,這種靈魂的拉扯只會加深自己的苦痛。如能安下心放開人世的煩惱,接受自己的命運,才能真正領悟生命的意義與教悔。最美好的愛情,在彼此付出真心,甚至為此犧牲性命後,讓人更覺淒美與偉大。將一個人的愛情,用一生的鍾情守護,傾訴所有愛戀,真真實實的愛過一回,至死不渝。那種深入骨髓的愛,就算獨身一人,卻也終其一生享受著被愛的幸福,永誌不忘。就算被迫分離陰陽兩隔,活著的人也要盡情享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體驗所有新奇感受,走遍千山萬水,一起替另一個人活完這圓滿無缺憾的一生。永遠不放棄生命,永遠不放棄追求幸福,而且永遠不會忘記,帶給我幸福的你。
德珍老師的離世,最是讓我感到震驚與不捨。我還想著老師應該會計劃婚後子女養育以及中華民族各族女子風情的插畫畫冊將會逐步完成的同時,沒想到意外突然降臨,人生就此畫下句點,感覺好像很多夢想來不及完成,許多諾言還來不及實現,生命就此結束,這也莫可奈何。是否有無遺憾?我很希望在老師離去的那一刻,就此放下了所有世俗的煩惱與憂愁,能安詳地脫離這個軀殼迎向另一個人生旅程。而喪禮,我想是讓愛她與緬懷她的人陪她走的最後一段路程,心靈上的撫慰遠大於實質上的意義。希望愛她的人能敞開心們接受這個事實,同樣地也祝福每一位愛她的人,都能平安且幸福的繼續過生活。
關於喪禮的儀式,因為信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做法,但目的都是相同的,為所愛與重視的人辦一場道別的告別式,替往生者的人生劃下一個完美的終點。感謝彼此的人生路上,因為有你而更加充實與溫暖,誠懇感激她的付出與努力讓自己得以成長與堅強。未來,沒有她的路途上,在世者親友會抱持著溫柔的回憶繼續努力過自己的人生,不要為彼此擔憂,大家都會過得很好的。
小說裡的死亡,往往是造成仇恨與悲傷的開始,很少有讓人感覺到一個生命終結的真實性與感受性。所謂事不關己,關己則亂。每天社會上的新聞都有人意外死亡或因病而終,我們都把死亡當成跑馬燈的字體一樣,閃過即無感,沒辦法有更深刻一層的感覺。政治人物,宗教領袖或偶像明星的逝世,則會因知名度與影響力造成群眾的集體注目與感傷。但因沒有確切地與自身的生活有強烈連結,時間會平撫哀傷的情緒,距離與現實會讓平凡的觀眾處在置身事外的角度,以平靜的心態來看待一個受新聞注目的人之死亡。會懷念他,是一定的,而歲月之中他所留下的足跡,是永不抹滅的。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但卻不是全然由日劇中所啟發而來,這只是一個契機,經由父後七日,送行者等等探討喪禮文化議題的電影後,以及我所面臨的種種,慢慢累積而成的文章。雖不成熟,不夠客觀,但卻是目前我安慰自己接受死亡與面對死亡的態度。很多人可能無法認同或看不下去......但請記得,相信自己的心,你會找到最適合你的感受與態度去面對這種情形。請試著了解,死亡不是分離,是生命中必需經歷的階段。愛,成就了一個人的一生,無論功過,請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人是不需要存在的。我們存活於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會感謝,會感激,會感動地說 : 謝謝你,有你真好。因果循環讓彼此相遇,相逢,相識,相知,相依,相惜,相愛,甚至於相厭,相惡,相恨,相怨等等負面的感情。但這就是生命不可預期的發展,無法規避的緣分。來此人世間走一回,方知生命的脆弱與珍貴,該好好珍惜生命,愛護親近的親朋,廣結善緣與行正道。好好圓滿你這一世的人生,不要有所缺憾。如因果報之因而讓自己死於非命,這份怨念恨意都是累世而來,成了今日之果,再多想也是無路可想,只希望此恨能到此結束,不要帶著怨恨轉世,那只會讓自己更加脫離不了人世間情感糾纏,更加痛苦而已。
26歲的山下智久,依稀讓我覺得有求婚大作戰當時的熱情與青春活力,劇中感覺像是一個貫用沉穩的心思來探討死亡,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往生者死亡的疑問,給家屬一個更合情合理的交代。這正告訴了很多人,日本人是很含蓄且內斂的性格,不輕易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且骨子裡有著日本魂燃燒,自尊與自省性高的大和民族,是不容許受到任何人的侵犯。父權為上的家庭,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子女們在這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裡,漸漸喪失了堅持與自省的能力,以至於讓日本邁向了全然陌生的新時代。
而幸福送行者,是在維護傳統與家庭觀念的基本條件下,希望能喚起現代青年了解長輩一生的努力與付出,在在都是值得學習的日本精神。雖然大環境不好,家人一同齊心協力努力打拼,還是可以用心闖出一片天,而所得到的回饋,是顧客幸福且感謝的笑顏,那種助人為善為樂的真實感,讓自己更加有自信,更加有成就感。
看似分崩離析,問題重重的家庭,就是大部分家庭現今的寫照,工作上的衝突,情感上的口角摩擦,身體上的折磨,人際相處之間的隔閡,親朋感情上的疏離等等情境都是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四周。只要敞開心胸,彼此相互扶持,沒有什麼難關過不了。請絕對要相信無條件愛你的人與為你犧牲的人,也就是家人,他們是你最強力的支柱,可以和你一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同樣的,也請你成為這個家的一分子,一同守護這個家,適時在需要的時刻,穩定住這個讓你遮風避雨給予溫暖的家。
山下智久用一顆真誠的心,理解喪家的需求,以視喪家如己親的態度做好他的工作,感覺像是救贖了某一些人的人生,解放了沉埋已久不易表達的情感被觸發出來。許多的行為與言語都無法詮釋清楚的作為,在山下的抽絲剝繭之下,有了最甜蜜的呈現。愛一直都存在,只是不輕易被說出口。而一一處理家人間的摩擦與疏離,他更是花了許多心力去了解,去引導,去改變,只希望手足間的感情能回到最初,彼此相互扶持地生活著,而這應是父親心中最大的安慰吧,也是他對於自己的期許與願望能實現的最終目標。
人們會因對的理由而做錯事,有時我們會認同,會理解,但不能改變這仍舊是錯誤的行為。而包容與善後只是我們面對錯誤行為的第一步。沒有不可原諒之事,只有無法接受與忍受而導致怨懟與憤怒。退一步想想,因為在乎,所以有所期望 ; 因為無法感同身受,所以產生隔閡。一連串的誤解與自私的想法,才會讓人與人之間有了親疏遠近之分。要打破這種私慾的作為,非常困難,日劇美化了人的本性,現實裡,人性其實更複雜許多,更加無法捉摸。
以上言論純屬抒發個人感受,並無批評之意,如有不正確或不接受等負面情緒的感覺,請大人以大肚量的心情來隨意讀讀此文,別放在心上。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sqNb.hKXAB7ex_oc9xkbBLJj248p/article?mid=1514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