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番」到「高砂」到「山胞」到「原住民族」
回顧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曾被歷代統治者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清朝時期,稱原住民為「番」,其中服政府之教化者稱為「熟番」,未服教化者稱為「生番」;日治時期,稱原住民為「蕃」或「高砂」,國民政府則稱為「山胞」。這些名詞均帶有濃厚的歧視意涵,是被汙名化的符號,而且,都是統治者自行決定的稱呼。
因此,在1984年起,即有原運人士主張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期藉由此一嶄新的、原住民自己決定的名稱,作為自我認同及擺脫汙名的起點,進而爭取原住民族應有的權利。這一主張在原住民族內部凝聚高度的共識,並成為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核心議題。當國民大會在1992年5月進行第二次修憲時,原住民族更發動一連串之正名抗爭活動,強烈地展現出原住民族「正名為台灣主人」之集體意志,惟當時之國民大會經由表決仍採用山胞舊稱,正名未能成功。


「原住民族」正名成功之日定為原住民族日
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激發出原住民族強烈之自我認同,也獲得社會各界關注原住民權益者的支持,1994年8月1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三次憲法增修條文,終於回應原住民族十年來的訴求,將「原住民」入憲,也正式將戰後以來沿用40餘年之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山胞的舊時代於焉結束,原住民的新時代就此展開。其後並於1997年第四次修憲時確立原住民「民族」屬性而擁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稱呼。
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行政院在2005年6月15日召開第2944次院會時,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明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以紀念原住民族在1994年8月1日正名成功,並表達政府重視原住民族地位與權益之意義。該草案原本預定在2006年1月1日起實施,但目前仍在立法院進行協商,尚待完成立法程序。
陳總統在2005年7月31日參加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新莊舉行的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活動時曾表示:行政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將每年的8月1日訂為「原住民族紀念日」,來紀念83(1994)年8月1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修正為原住民,並紀念原住民族過去與現在為台灣社會所做的重大努力與貢獻,期待所有的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都能認識並分享博大精深的原住民文化。原住民族藉由正名運動,找回自己在台灣的地位,並喚醒台灣人對原住民族的正確認知。陳總統還指出,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不但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正視原住民族在台灣歷史上的正確地位,也歸還給原住民族原本應有的尊嚴。


==============================================








「8月1日原住民族日」對原住民族具有重大的紀念意義,不僅讓族人能感受到這天的重要性,也逐步讓全國民眾重視、分享及參與各項活動












斥資一億四千萬新建的原住民文化會館

位於屏東市豐榮街50巷7號,是一棟地上四樓、地下一樓總面積1,864坪原味十足建築物。電話:08-7381479
開放時間為:
週一~週五:08:00~17:30(午休12:00~13:30)
週     六:09:00~17:00(沒有午休)


目前一樓展示原住民文物及雕塑品,並經常辦理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二至四樓有會議室、研習室、輔導室及宿舍。希望這裡可以是原住民提高現代知識及競爭力、落實文化傳承、族群互動交流的好地方
有許多藝術品,值得我們前住欣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